近日,人社部发布了2023年《中国就业统计年鉴》,这是继2014年《中国人才发展报告》、2016年《中国就业统计年鉴》后的第三份全国范围内的年度综合统计成果。2023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374万人。2018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9%,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相比2018年全年9.2%的同比涨幅,2018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7.3%的涨幅有一定放缓但仍处于低位;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一线城市以及部分二线城市“人才吸引力不足”问题明显。综合来看,2023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5.7%与2018年4.8%的降幅基本持平;省会城市人力资源成本高企仍是最主要问题。

一、省会城市的人力资源成本,包括从企业自身的需求和行业岗位所需人才数量两方面来看

从企业自身的需求来看,省会城市需要特别关注行业对于岗位的要求。根据人社部《中国就业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企业招聘总量为359.1万人,同比增长10.3%;求职者人数为14315.6万人,同比增长9.1%;其中高层次人才招聘规模为153.9万人,同比增长12.7%。根据《中国就业统计年鉴》数据显示,在制造业等行业岗位需求方面企业较为关心的工资福利水平和高质量发展水平相比较来看,高层次人才依然是我国最关心的企业员工待遇及岗位稳定性等要素;企业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越来越强;高层次人才供给已经成为影响和决定一座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前景以及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从行业岗位所需人才数量来看,在教育培训、科研、文化等方面需要相对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才才能支撑更多行业;另外随着互联网产业等新兴产业不断发展繁荣下去也会使得企业对优秀员工与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不断加大,因此企业对不同行业岗位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等方面的需求也会不断增加。

二、从全国省会城市的就业人口占比(包含本地区企业)来看,北京、上海和广州的占比最大为62.2%,其次是深圳和杭州;

深圳、杭州和宁波则分别以53.8%、41.2%、46.5%的超高占比排名三、四、五位,成都仅以17.8%位列第十位,其余城市名次均为垫底(见图1)。从数据分析来看,2023年1-12月,南京与武汉就业人口占比差距扩大到9.4%(数据来源:人社部数据中心),上海就业人口占比下降到24.8%(数据来源:人社部就业促进司数据中心)。从具体城市就业人口占比情况来看,杭州与上海依然存在差距。杭州就业人口占比为23.8%(数据来源:人社部门数据中心);上海、深圳和广州就业人口占比超过50%。成都与武汉则相差不大。北京上海就业人口占比超过60%,但成都仅为27.1%。

三、从全国人力资源需求情况来看,长三角人力资源需求高企最为明显,长三角中深圳/杭州/上海这三座城市人才需求占比高达76.8%;

长三角其他地区各城市人才需求占比均不足10%。而华北和东北地区则相对较低,有11个城市的人才需求占比超过10%;西北地区除了西北三省外,其他各省份人口集聚能力较强,且需求也相对较高。东南地区虽然人口流入相对缓慢,但2023年全国东、中、西部人力资源各区域需求占比均高于全国平均值,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东南地区也在逐渐地提升其对全国人口和人力资源的吸引力。不过由于人才流动过快等因素叠加影响,长三角的人才吸引力有待提升。作为国家战略支点之一的深圳在近年来飞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城市病”的困扰:深圳由于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城市核心区域和重点产业区域,导致对该区域内其他地区人才及专业技能需求快速增加;此外部分传统人才优势地如电子商务、金融服务等行业受到大量人才聚集影响,在互联网经济飞速发展下逐渐面临着严峻挑战。而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以制造业为代表的传统制造业面临着用工需求量大幅下降以及劳动报酬增长缓慢两大挑战;同时中国城市圈逐渐形成辐射周边区域的趋势明显。

四、从就业人口结构情况来看,上海依然是城市中工资水平最高的,而北京依旧是第一大就业城市;

北京的人口数量和规模占比均明显高于上海和广州,上海仍是中国最大的就业市场,而北京对于就业人口的吸纳能力也是较强的;上海和广州的就业人口比重分别为68.7%和64.5%。与之对应的是,上海的收入水平比北京低近10个百分点,并且低于广州和北京在全中国范围内的平均水平。因此,上海仍然是中国最大的就业市场。另外两个城市的情况与上海类似,除了上海之外,成都仍是中国最大就业市场;但成都更侧重于就业中的居住问题。成都与上海相同,成都的劳动力资源丰富且劳动力成本较低;但成都主要是提供低工资的白领岗位。这些现象表明成都与上海对于人力资源配置均不具有优势;在就业成本方面更是明显高于北京;因此成都同样需要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并完善相关就业政策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