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优化收入与成本管理
1. 规范收入确认
避免提前确认收入或虚增收入,严格按会计准则和税法规定确认收入,减少应纳税所得额虚高问题。
采用完工百分比法时,合理分配收入确认周期,避免集中确认导致税负激增。
2. 完善成本费用扣除

确保采购、劳务等支出取得合规发票,避免因凭证缺失导致成本无法税前扣除。
通过设立采购平台(如个人独资企业)集中采购材料,解决零星采购缺票问题。
二、合理利用税收优惠政策
1. 区域性政策
在西部地区注册或经营,可享受企业所得税减半征收。
2. 行业性政策
高新技术企业、小型微利企业可适用低税率(如15%或5%-10%)。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可显著降低税基。
三、调整纳税主体与业务结构
1. 拆分业务模块
通过设立个体户或个人独资企业承接劳务分包、设计等服务,将部分利润转移至低税率主体(如核定征收个体户综合税负可低至3%)。
2. 选择计税方法

年销售额500万以下企业可采用简易计税方法,简化流程但需权衡进项抵扣损失。
四、强化发票与资金管理
1. 供应商合作优化
优先选择能开具增值税专票的正规供应商,减少进项缺失。
2. 灵活用工转型
通过劳务外包或灵活用工平台,降低社保及个税成本。
五、固定资产与折旧策略
加速折旧固定资产,增加当期成本扣除,减少应纳税所得额。
案例参考
采购缺票问题:通过个人独资企业采购材料,解决进项不足。
劳务成本列支:将农民工工资转为个体户经营所得,降低税负。
以上方案需结合企业实际业务,并确保符合税法合规性,建议与专业财税机构合作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