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利用税收优惠政策
1. 行业与区域优惠
高新技术企业可享受15%所得税税率[2][5],小型微利企业年应纳税所得额≤300万元部分税率低至2.5%-5%[5][6]。
选择税收洼地(如返税园区)或国家重点扶持行业(如农林牧渔、基础设施)可获免税或减半征收优惠[2][3]。
2. 特定行为优惠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安置残疾人员工资100%加计扣除等政策可显著降低税基[1][2]。
二、优化企业组织形式与架构
子公司vs分公司:盈利企业设立子公司可独立享受地方优惠;初创或亏损企业选择分公司可合并纳税弥补亏损[2][5]。
个体户vs公司:小型经营主体采用个体户形式可能税负更低[5][8]。
三、合理规划财务与业务流程
1. 成本费用管理

采用加速折旧法、合理列支业务招待费(限额内60%扣除)以降低当期利润[5][7]。
通过存货计价方法(如先进先出)调节成本[8]。
2. 收入与税基调控
延迟收入确认时间或拆分业务(如销售与安装服务分开计税)避免从高税率[7][8]。
关联交易需符合公平原则,避免被认定为逃税[7]。
四、强化风险防控与服务支持
建立“政策-申报-风险”闭环管理,如句容税务局通过“一户一档”跟踪企业涉税问题[1]。
聘请专业税务师设计合规方案,结合园区政策对比减税效果[3][4]。
五、关注动态政策与地方实践
2025年税务稽查趋严,需优先确保合规性[3]。例如,通过征纳互动平台获取定向政策解读,或参与税务机关“实训班”提升实操能力[1][4]。
> 提示:税务筹划需以业务真实性为前提,避免滥用政策导致法律风险。建议结合企业实际,综合运用多维度策略[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