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材料采购与进项抵扣优化
1. 案例背景:某建筑公司因采购小规模纳税人材料无法取得专票,导致进项抵扣不足。
2. 解决方案:

调整供应商结构,优先与一般纳税人合作,确保取得9%税率的增值税专票。
对商品混凝土等简易计税材料(3%税率),通过价格谈判平衡税负差异。
3. 效果:年节省税费超200万元,进项抵扣率提升30%。
二、跨区域经营与预缴管理
1. 风险点:异地项目因信息登记不全或重复录入,引发预缴税款争议。
2. 筹划措施:
规范《跨区域涉税事项报告》填报,确保项目预算金额和建设周期准确。
利用电子税务局完成线上预缴,减少跨省办税成本。
3. 案例:紫云县某企业通过税务部门协调,纠正预缴差异并退回多缴税款18万元。
三、劳务成本税筹创新
1. 传统问题:人工费占比20%且无法抵扣,虚增利润。
2. 创新模式:

灵活用工:通过园区劳务分包公司(无资质要求)签订合同,综合税负降至2.5%。
自然人代开:在税收洼地,完税税率仅2.5%(对比常规20%-30%)。
3. 案例:山东某企业分包500万无票支出至个人工作室,节税285万元。
四、纳税人身份与计税方法选择
1. 小规模纳税人:年收入500万以下企业适用3%征收率,免增值税专票。
2. 一般纳税人:
简易计税:清包工项目按3%征收率(vs 一般计税9%)。
实际抵扣:钢材等大宗材料进项充足时,选择一般计税更优。
3. 案例:中集模块化建筑通过叠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三年累计享受税惠1960万元。
五、争议化解与政策应用
矛盾调解:税务部门针对跨区域企业提供“线上更正申报”服务,解决两地往返难题。
政策红利:江门模块化建筑企业利用“一带一路”税收协定,降低海外项目税负。
如需具体方案设计,建议结合企业规模、项目类型及区域政策综合评估^[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