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纳税人身份选择
一般纳税人与小规模纳税人选择:根据企业规模、毛利率和进项税额占比等因素选择税负更低的纳税人身份。当毛利率低于18.75%时,一般纳税人税负通常更低;反之小规模纳税人更优。
企业类型转化:个体工商户、独资企业等可避免企业所得税,仅缴纳个人所得税,适合特定经营模式。
2. 进项税额优化
供应商管理:优先选择能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供应商,增加可抵扣进项税额。
采购策略调整:结合税率差异选择低税率供应商,或集中采购固定资产等可抵扣项目。
3. 销项税额筹划
销售方式调整:通过折扣销售、分期收款等方式降低销售额或延迟纳税时间。
业务拆分:将高税率与低税率业务分开核算,平衡整体税负。
4. 税收优惠政策利用
行业特定政策:如软件企业即征即退、出口退税等,直接降低税负。
区域政策:海南等地区有特殊增值税筹划空间,需结合地方政策设计方案。
5. 计税方法选择
简易计税适用:当增值税负担率高于征收率(如6%)时,可选择简易计税方法。
差额征税:适用于特定行业(如旅游服务),减少计税基数。
6. 税务风险管理
内控制度完善:规范发票管理,确保抵扣合法合规。
政策动态跟踪:及时调整筹划方案以应对税率或规则变化。
示例案例
毛利率分析:某企业毛利率20%,高于18.75%临界值,选择小规模纳税人可节税0.15万元。
简易计税选择:乡镇水厂因税负率10%高于6%征收率,采用简易计税更优。
以上方法需结合企业实际业务和财务数据综合评估,确保合法性和有效性^[1][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