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劳务派遣
特点:劳动者与第三方劳务公司建立劳动关系,被派遣至用工单位工作,实现劳动关系与实际用工分离
适用场景:制造业临时性岗位、行政辅助岗位(如订单高峰期补充人力)
限制:用工单位派遣员工比例不得超过10%
2. 非全日制用工
特点:每日工作≤4小时,每周≤24小时,仅需缴纳工伤保险,可随时终止用工
适用场景:餐饮业半日制服务员、商超临时理货员等弹性岗位
3. 业务外包
特点:企业将非核心业务(如IT、客服)整体外包给专业公司,降低管理成本
法律依据:受《合同法》《民法典》规范,非劳动法管辖
4. 自由职业者/平台型用工
特点:独立接单(如设计师、程序员),通过平台匹配需求,不隶属固定企业
挑战:劳动关系认定模糊,社保覆盖不足
5. 短期项目合作
特点:针对特定任务组建临时团队,项目结束即解散
案例:影视制作、活动策划等周期性需求
6. 共享用工
创新性:企业间调剂劳动力余缺(如制造业淡旺季调配)
案例:龙岩“龙零工”平台实现跨行业用工调剂,服务500余家企业
7. 众包模式
特点:将任务分包给非特定大众网络(如网约车、外卖配送)
风险:算法黑箱可能导致收入分配不透明
政策与趋势
立法探索:国家正推动修订《劳动合同法》,强化灵活就业者权益保障(如社保参保优化)
技术赋能:数字化平台(如“龙零工”)通过智能匹配提升用工效率,激活“15分钟就业服务圈”
如需具体场景的合规建议,可进一步结合行业特性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