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转让涉及的税收筹划需综合考虑股权结构、转让方式、政策适用等多维度因素,以下为关键筹划方向及案例解析:
一、核心税种与风险防控
1. 收入核定与定价策略

税务机关对低价转让(如0元转让未实缴出资股权)有权按净资产公允价值核定收入,需避免因定价不合理引发的补税风险。
建议参考独立第三方评估报告确定公允价格,或通过分红、盈余公积转增资本等方式降低应税所得。
2. 股权转让 vs 资产转让选择
股权转让:税负较轻(个人所得税20%或企业所得税25%),但需注意未分配利润等隐含税基。
资产转让:可能涉及增值税(13%)、土地增值税(若房地产占比超20%)等,但可通过分拆资产优化税负。
二、税收优惠与递延纳税
1. 政策适用

高新技术企业、特殊区域企业可享受所得税优惠税率(如15%)。
跨境转让需利用税收协定避免双重征税,如通过“特殊性税务处理”递延纳税。
2. 结构性安排
先分红后转让:分得股息免税,降低股权转让所得(如案例中节税750万元)。
盈余公积转增资本:增加计税基础,进一步减少应税所得(案例中节税1075万元)。
三、实操优化方案
股权结构优化:通过引入投资者或调整持股比例分散税负。
分期/分步转让:分摊所得税至不同年度,利用亏损抵扣降低当期税负。
家庭成员转让:合法分散股权至亲属,但需确保交易真实性以避免稽查风险。
四、风险提示
印花税:按转让金额万分之五缴纳,低价申报可能触发补缴。
合规性:需留存完整交易凭证,避免因成本核算不清导致的税务争议。
通过上述筹划,企业可在合法框架内显著降低税负,但具体方案需结合财务数据与政策动态定制^[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