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税收政策应用偏差:部分企业对简易计税(如清包工、甲供工程适用3%征收率)和跨区域预缴政策理解不足,导致计税方式选择不当。
2. 收入确认不合规:建筑企业常因项目周期长(超12个月)未按完工进度确认收入,引发企业所得税风险。
1. 采购缺进项票:零星采购或供应商不规范导致增值税抵扣不足,尤其小型企业进项缺口显著。
2. 成本列支不合规:劳务工资通过私户发放、费用无票(如公关费)虚增利润,或跨区域经营成本分摊混乱。
1. 税务监管差异:项目地与总部税务机关政策执行不一致,增加统一筹划难度。
2. 销项与进项错配:项目前期进项多销项少易被稽查,中后期反之造成资金浪费。
1. 金税四期监管:大数据精准识别挂靠经营虚开发票、资金流水异常(如频繁公转私)等风险。
2. 小税种遗漏:印花税、环保税等未申报或计算错误,累计滞纳金可能超百万。
1. 业财协同不足:业务部门在采购、合同签订环节未联动财务,导致筹划失效。
2. 历史问题累积:长期缺成本票、个税未申报等遗留问题易触发稽查。
建议:企业需强化政策培训,规范合同与票据管理,利用税收洼地政策时确保经营实质(如办公场地、属地社保),并通过信息化系统实现项目全流程税务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