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用工暗藏哪些坑?速看避雷

一、薪资与合同陷阱

1. 虚假高薪承诺:招聘时宣称"月薪过万",实际通过扣除车辆磨损费、燃油费等十余项杂费,导致薪资缩水至承诺的12%以下

2. 合同条款违法

  • 基础工资按最低工资标准的80%计算
  • 绩效与主观指标挂钩
  • 扣除项目占比高达运费35%
  • 试用期条款规避劳动关系认定
  • 二、税务与平台风险

    1. 虚开发票乱象:部分平台虚构交易链条,涉案金额达数百亿,导致下游企业面临补税

    2. 资金安全风险

  • 无资质平台可能挪用资金或跑路
  • 需选择有银行托管的平台(如支付宝、招商银行合作方)
  • 3. 四流不合一:合同流、资金流、业务流、票据流不匹配将引发税务稽查

    三、用工性质争议

    1. 假外包真用工:企业将核心岗位(如财务、高管)伪装成灵活用工,可能被认定为劳动关系,需支付双倍工资及社保

    2. 短期工权益缺失:五一等假期临时工常被拒付工资,且因未签合同难以维权

    四、平台选择避坑指南

    1. 资质核查:确认平台持有税务部门颁发的委托代征资质

    2. 场景适配

  • ? 适用:营销推广、项目制业务、短期高峰用工
  • ? 禁用:核心岗位、主营业务
  • 3. 警惕野鸡平台:避免涉及非法资金结算、买卖个人信息等问题的平台

    五、劳动者防骗要点

  • 拒交"报名费""培训费"等不合理费用
  • 核实高薪岗位真实性,警惕电商等伪装岗位
  • 留存据(考勤记录、聊天记录等)以便维权
  • 建议企业与劳动者均需通过正规平台签约,并保留完整用工凭证以应对潜在纠纷。

    参考信息

    精心推荐

    热门排行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