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劳务派遣滥用:平台企业将用工模式杂糅为派遣、外包等形式,劳动者需同时面对多个主体,维权时难以证明实际劳动关系。例如某人力资源公司案件中,劳动者被迫对两家公司发起仲裁却因无书面合同面临举证困难。
2. 临时工权益悬空:五一假期等用工高峰时,企业常以"非正式员工"拒付工资。如某旅行社临时接待员完成5天工作后,企业以"劳务合作"为由拒付40%报酬。
1. 虚开发票乱象:福建19家灵活用工平台虚构交易链,涉案金额达200-300亿元,波及8000余家企业补税整改。类似案件在北京、重庆等地均有发生,涉案金额从数千万至数十亿元不等。
2. 代征资质滥用:部分平台通过伪造用工、虚报个体户核定征收等方式帮助逃税,甚至演变为洗钱通道。
1. "派而不管"现象:用工单位与派遣机构形成"两不管"地带,退回机制形同虚设。有案例显示劳动者被退回后,派遣公司直接停薪且不核查原因。
2. 核心岗位长期派遣:违反临时性岗位规定,导致同工不同酬问题突出。
1. 私人账户发薪风险:某贸易公司通过会计个人账户转账,员工工伤后企业否认劳动关系,致维权困难。
2. 平台资金池隐患:部分无资质平台挪用资金或卷款跑路,劳动者报酬无法保障。
近期曝光的福建、重庆等案件表明,监管部门正加强穿透式稽查,企业需建立真实业务台账,避免触碰虚开红线。
本文已有1人感兴趣,如有需要,您也可以将此网页保存到桌面以便随时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