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用工暗藏风险,企业需警惕

灵活用工模式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已成为企业用工的重要选择,但其中潜藏的税务、法律及劳动者权益风险不容忽视。以下是当前灵活用工领域的主要风险点及企业应对建议:

一、税务合规风险

1. 虚开发票问题突出

近期福建19家灵活用工平台因虚构交易链条,涉嫌虚,涉案金额高达300亿元,波及下游8000余家企业。此类平台常通过伪造用工关系、虚构业务流等方式逃税,企业若接收问题发票可能面临补税、罚款甚至刑事责任。

建议:企业需严格审核灵活用工平台的资质及业务真实性,避免参与虚假交易链条。

2. 长期税务追溯风险

灵活用工平台的税务稽查周期可能跨越数年,即使当前未发现问题,历史交易仍可能在未来触发风险。例如浙江某网络货运平台虚开案,稽查风波持续多年未平息。

建议:保留完整业务凭证(如合同、资金流水、用工记录),确保业务真实性可追溯。

二、劳动者权益与法律风险

1. 劳动关系认定争议

部分企业通过签署“劳务协议”“志愿服务协议”等规避劳动关系,但实际用工若符合事实劳动关系特征(如受统一管理、固定工作内容),仍可能被仲裁或法院认定为劳动关系,企业需承担社保、工资等责任。

案例:某旅行社临时工未签劳动合同,但仲裁仍认定存在事实劳动关系,企业需支付全额工资。

2. 劳务派遣滥用问题

部分企业将劳务派遣异化为“甩包袱”工具,用工单位与派遣机构均未履行管理责任,导致劳动者权益真空。长期在核心岗位使用派遣工而不转正,可能违反《劳动合同法》第66条对“临时性、辅助性岗位”的限制。

建议:规范派遣用工范围,避免核心岗位长期使用派遣工。

三、企业应对策略

1. 选择合规平台

优先与具备真实业务能力、技术可追溯(合同流、资金流、发票流一致)的平台合作,避免“税筹型”平台。

2. 完善内部管理

  • 明确用工性质(如劳务外包、非全日制、返聘等),避免模式混杂;
  • 对灵活就业者进行基础培训,降低用工纠纷风险。
  • 3. 动态关注政策

    灵活用工监管持续收紧,多地已开展专项打击行动,企业需及时调整合规策略。

    灵活用工的健康发展需平衡效率与公平,企业唯有合规经营,才能规避“爆雷”风险,实现与劳动者的共赢。

    参考信息

    精心推荐

    热门排行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