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用工平台暗藏风险你踩坑了吗

一、常见风险类型

1. 薪资欺诈

  • 招聘广告承诺高薪,实际结算时以各种名目克扣(如车辆磨损费、燃油附加费等),导致实际收入缩水至承诺的12%
  • 合同条款模糊,基础工资按最低标准80%计算,绩效与主观指标挂钩
  • 2. 税务违规

  • 平台虚开发票涉案金额高达数百亿,企业可能面临补税罚款(如福建案件涉及8000家企业)
  • 虚构业务、盗用个人信息签订虚假合同,或通过“白条入账”逃避税收
  • 3. 用工关系争议

  • 企业以“临时工”名义规避劳动关系,拒绝支付加班费或工伤赔偿(如五一假期旅行社拒付工资案例)
  • 平台将劳务外包伪装成灵活用工,实际管理仍由企业控制
  • 4. 资金安全风险

  • 平台挪用用户资金或卷款跑路,导致劳动者无法提现
  • 要求劳动者先缴纳“培训费”“会员费”的兼职骗局(如配音、陷阱)
  • 二、避坑指南

    1. 核实平台资质

  • 选择100%企业实名认证、信息透明的正规平台(如“来了速聘”等通过AI审核的企业)
  • 警惕无营业执照、无固定办公地点的“皮包公司”
  • 2. 签订规范合同

  • 明确薪资结构、扣费项目及比例(法律规定扣除总额不得超过月薪20%)
  • 拒绝“口头协议”,要求书面确认工作内容和结算方式
  • 3. 保留证据维权

  • 保存聊天记录、考勤数据等凭证,遭遇欠薪可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
  • 发现平台虚开发票应立即停止合作,避免连带责任
  • 4. 区分用工模式

  • 劳务派遣需与派遣公司签劳动合同,业务外包则需明确服务边界
  • 警惕以“灵活用工”名义规避社保缴纳的行为
  • 建议劳动者和企业优先选择接入监管系统的平台,并定期核查工资流水与发票真实性。若已遭遇欺诈,可联合其他受害者通过法律途径集体维权。

    参考信息

    精心推荐

    热门排行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