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用工乱象频发引热议

一、劳动关系认定争议

新业态用工打破了传统劳动关系结构,呈现多边用工模式(如平台、代理商、劳务外包等多方参与),导致从业人员与平台的法律关系常成为争议焦点。典型案例显示,部分企业通过签署“合作协议”“志愿服务协议”等规避劳动关系认定,但法院仍可能根据实际用工内容(如考勤管理、薪资发放等)判定事实劳动关系存在。

二、税务违规问题突出

1. 虚开发票风险:福建等地多家灵活用工平台因虚构业务、虚开发票被查,涉案金额高达数百亿元,波及全国数千家企业。部分平台通过财政返还政策降低税负,违规为下游企业虚。

2. 监管收紧:国家税务总局已明确要求业务属地化及真实交易核查,地方性税收洼地政策逐步清理,行业面临合规转型压力。

三、劳动者权益保障缺失

1. 薪资与社保问题:新业态从业者面临工资随意扣罚、社保缺位等问题,且因举证能力弱,维权难度大。例如“五一”假期临时工被拒付工资的案例频发。

2. 职业伤害难认定:平台算法管理下的工作时间、业绩考核等标准模糊,导致工伤认定困难。

四、行业监管与合规挑战

1. 资质乱象:部分平台缺乏代征资质,或通过虚假宣传吸引企业,最终引发连锁风险。

2. 模式迭代风险:用工“去劳动关系化”倾向明显,招工与用工分离、管理权责不清等问题加剧纠纷。

典型案例

  • 主播劳动关系案:某主播与企业签合作协议,但因接受考勤管理等被法院认定存在劳动关系,获赔违法解除赔偿金。
  • 福建平台暴雷:19家平台虚开发票,导致下游企业补税、罚款,金额从数千元至上千万元不等。
  • 当前,多地法院、人社部门已联合发布典型案例,推动行业规范发展。企业需审慎选择合规平台,劳动者则应保留用工证据以维护权益。

    参考信息

    精心推荐

    热门排行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