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灵活用工正成为企业应对成本压力和提升效率的重要策略,结合储能技术等创新应用,形成多元化的降本增效方案。以下是当前的主要趋势和实践:
一、用工模式创新
1. 成本优化

通过灵活用工平台将社保、公积金等固定支出转为弹性投入,人力成本降幅可达30%。
季节性用工调整(如制造业旺季增聘)避免资源闲置,提升利用率。
2. 效率提升
快速匹配专业技能人才(如临时IT或设计人员),加速项目落地。
外包非核心岗位(如行政)简化组织层级,提高决策效率。
3. 风险规避
通过第三方平台转移劳动关系责任,减少社保稽查、劳动争议风险。
二、技术赋能案例
1. 储能系统应用

浙江印刷企业通过储能设备“谷充峰放”实现年收益38.5万元,同时保障生产连续性。
液冷储能技术助力食品加工企业降低15%全生命周期成本,精准管理用电需求。
2. AI与模块化设计
佛山物业园区通过AI预测电池衰减,运维成本降低30%。
模块化储能设备适配中小制造企业差异化需求,支持灵活扩容。
三、行业实践建议
合规性:选择受监管的灵活用工平台(如比安财穗),确保财税处理合法。
场景适配:结合企业实际需求,混合使用灵活用工与技术创新(如储能、AI)。
通过“人力+技术”双轮驱动,制造业可构建更弹性、高效的运营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