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优先选择一般纳税人供应商
一般纳税人可开具13%/9%/6%税率的专票,相比小规模纳税人(3%)显著提高抵扣比例。例如贸易企业若从一般纳税人处采购,进项税额可提升3倍以上。
2. 建立供应商开票考核机制
将发票提供能力纳入供应商评估体系,对长期无法提供合规发票的供应商逐步淘汰。
1. 拆分混合销售业务
对同时提供商品和服务的业务,通过分别签约实现税率分离。如设备销售(13%)与安装服务(9%)分签合同,避免从高计税。
2. 利用农产品采购政策
采购免税农产品可计算抵扣9%或10%进项税,需留存收购凭证及付款记录。
1. 错峰认证进项发票
在销售淡季集中认证进项票,平衡销项税波动。例如制造业可在生产淡季提前认证采购发票。
2. 360日内完成认证
严格监控发票开具时间,避免超期导致抵扣权失效。
1. 叠加加计抵减政策
现代服务业企业可叠加享受10%-15%进项加计抵减,需单独核算符合条件业务。
2. 固定资产采购择时
大型设备购置安排在税负高位期,利用一次性全额抵扣政策平滑税负。
1. 建立票据溯源制度
对每笔进项票登记供应商资质、交易流水及物流凭证,防范虚开风险。
2. 定期税负健康诊断
按月分析进销项比率,行业税负偏离超20%时启动专项核查。
> 关键提示:所有筹划需遵循税收中性原则,避免过度激进操作引发稽查风险。建筑、物流等行业应重点关注零星采购的发票合规性。
本文已有1人感兴趣,如有需要,您也可以将此网页保存到桌面以便随时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