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体资格与从属性
需通过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是否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主体资格判断是否属于劳动关系,否则属于劳务关系或合作关系。若劳动者接受企业岗前培训、遵守规章制度、受工作管理,则可能被认定为劳动关系。
2. 控制权与经济依赖性
2025年《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指导意见》提出“穿透式用工审查”,核心标准包括:
3. 合同形式与实际履行
即使签署“劳务协议”“志愿服务协议”等,若实际用工内容符合劳动关系特征(如固定工作时间、受统一管理),仍可能被认定为事实劳动关系。
1. 报酬支付方式
2. 发票与税务合规
灵活用工需通过具有委托代征资质的平台处理税务,避免虚开发票风险。企业可通过平台获取6%增值税专票,个人获得完税证明。
1. 社保覆盖范围
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劳动者(如网约车司机、外卖员)需纳入社保制度,但当前保障仍不完善。2024年《决定》强调取消参保户籍限制,完善转移接续政策。
2. 企业责任规避风险
企业若以“灵活用工”名义逃避社保缴纳,可能因事实劳动关系被追责。例如,要求灵活用工者参加统一培训或使用企业工具,可能被认定为需承担社保义务。
灵活用工适用于以下典型场景:
灵活用工的边界需综合法律主体资格、实际管理行为、收入依赖性和社会保障等多维度判断。企业应避免“形式合规”,需实质审查用工关系,否则可能面临劳动纠纷或税务风险。
本文已有1人感兴趣,如有需要,您也可以将此网页保存到桌面以便随时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