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灵活用工平台虚开发票问题已成为监管重点和社会关注热点,以下从案件特征、风险成因及应对建议三方面分析现状:
1. 规模庞大:福建19家平台涉案金额达200亿-300亿元,波及全国8000余家企业,部分企业面临千万级补税罚款
2. 团伙作案:犯罪手段包括虚构用工场景、员工注册空壳公司、制作内外两套账目,甚至利用财政奖补政策降低实际税负至6%以下
3. 跨区域扩散:通过金税系统向全国推送协查,多地企业已收到税务稽查通知,部分进入立案阶段
1. 业务异化:部分平台从撮合交易转向"走票"模式,虚构自由职业者服务场景帮企业虚增成本
2. 监管漏洞:委托代征资质被滥用,如L公司案例中利用资质虚构互联网用工场景虚开专票
3. 企业合规意识薄弱:常见风险包括发票品目与实际业务不符、用工人员与企业员工信息重合、资金回流痕迹明显等
1. 选择正规平台:核查平台资质,避免使用"低税负"承诺的渠道,优先选择具备双向实名认证等风控措施的服务商
2. 完善证据链:保留用工考勤记录、服务成果交付凭证等材料,确保"合同流、资金流、发票流、业务流"四流一致
3. 风险自查:重点排查2019-2024年间通过灵活用工平台取得的发票,对异常开票时间、大额技术服务费等情形主动整改
当前监管部门已加强联动打击,最高人民法院近期发布典型案例,明确将强化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与税务合规的协同监管。企业需建立长效合规机制,避免因历史业务问题引发连锁风险。
本文已有1人感兴趣,如有需要,您也可以将此网页保存到桌面以便随时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