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制造业与技能型用工
贵阳客车制造案例:奇瑞万达通过调试班组长程峰的技能优化,实现年产800辆客车的交付效率提升,涵盖30多种车型,同时获得"年度工匠"称号。
技术外包模式:某科技企业将非核心开发业务分包给10名兼职人员,通过灵活用工平台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单笔100万业务节省成本22.22万元(综合成本降低80%)。
二、零售与服务业弹性用工
天虹数字化转型:通过共享用工和"小活平台"整合闲散劳动力,财务人员从500人缩减至400人,薪酬核发人力减少至3.5人,却完成双倍任务量。
电商大促场景:临时招募客服、分拣员按单结算,"双11"期间人力需求激增后快速收缩,避免长期雇佣成本。
三、政策驱动下的成本优化
社保费率下调红利:2025年上海企业养老保险费率降至16%,某制造业500人员工企业年社保成本减少96万元,人力成本占比从22%降至19%。
直播行业税务合规:某平台通过灵活用工方案将主播结算纳入公账,月节省税款589.4万元(节税比例76%)。
四、全球化与新兴领域应用
企业出海服务:易才集团通过"易企出海"平台提供跨境薪税社保解决方案,支持"一带一路"企业灵活雇佣海外员工。
IT与设计类项目:银行引入10名临时测试工程师,2个月完成系统升级,成本比全职团队低40%。
趋势总结:从传统制造业到数字经济,灵活用工正从劳动密集型场景(如物流)向高技能领域(如IT开发)扩展,结合政策红利与数字化工具,实现人力成本的结构性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