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劳动关系认定标准
新业态劳动者与平台企业的劳动关系判定需参考人社部与最高法联合发布的典型案例,明确"实质工作内容"认定标准(如微信处理紧急任务可被认定为加班)
非全日制用工需满足每日≤4小时、每周≤24小时的工作时长限制,超时可能被认定为全日制劳动关系
二、薪酬支付规范
小时计酬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小时工资标准,结算周期最长不超过15日
远程办公加班费标准:工作日150%、休息日200%、法定节假日300%,2025年司法解释明确线上处理紧急任务需支付加班费
三、合同订立形式
非全日制用工可采用口头协议,但建议书面明确关键条款
劳动者可同时与多个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但后合同不得影响前合同履行
四、用工终止规则
双方均可随时通知终止用工,且用人单位无需支付经济补偿
劳务派遣岗位需符合"临时性"特征(≤6个月),长期固定岗位使用派遣属违法
五、社会保障要求
八部门联合《指导意见》明确平台需保障劳动者社会保险权益
劳务外包中发包方需监督外包商履行社保缴纳义务
六、特殊行业限制
医生、律师、金融等需持证上岗职业不得采用灵活用工形式
公转私行为若无真实用工场景,通过灵活用工发薪属违规
七、劳动安全保护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享有劳动安全卫生保护权,平台需提供必要防护装备
外包用工中发生工伤事故,企业可能因监管过失承担连带责任
八、税收合规要点
区分劳务报酬与经营所得,避免通过拆分工资逃避个税
灵活用工平台需完成税务登记,不得虚开发票
九、争议处理机制
用工纠纷可申请劳动仲裁,2025年典型案例明确电子工作记录可作为证据
检察机关通过制发检察建议规范企业用工行为
十、政策扶持方向
国家鼓励企业拓展经营增加灵活就业岗位
符合条件的企业可申请稳岗补贴等专项扶持
建议企业定期核查用工协议是否符合最新司法解释(如2025年远程办公认定标准),并通过专业法律顾问确保合规性。劳动者应保留工作记录、薪资凭证等维权证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