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灵活用工平台在快速发展的其涉税问题也引发广泛争议。以下是当前存在的主要税务风险及争议焦点:
一、典型涉税违法行为
1. 虚构业务虚开发票

平台通过虚假注册用工人员、编造任务记录等方式,为无真实业务的企业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形成资金回流链条。
例如福建19家平台通过财政奖补政策降低税负,以票点差价牟利,涉案金额达数百亿元。
2. 滥用核定征收政策
部分平台将灵活用工人员收入全部按经营所得核定征收,规避较高税率的劳务报酬个税,造成税款流失。
3. 用工补录与数据造假
企业将线下已完成业务补录至平台获取发票,或让全职员工伪装成灵活用工人员,导致业务流与发票流不符。
二、监管难点与争议
1. 征管机制滞后
新业态监管存在盲区,税务部门对灵活用工平台的业务真实性核验手段不足,数据共享机制尚未健全。
2. 责任界定模糊

平台、用工企业及个人的税收法律责任划分不清晰,尤其在中间服务型模式下易引发争议。
3. 稽查技术挑战
海量零散交易记录增加了税务稽查难度,部分平台通过内外账分离、频繁调拨资金等手段逃避监管。
三、行业影响与合规建议
对企业影响:受票企业可能面临补税、罚款甚至刑事责任,如南京某企业因接受虚开发票被追缴税款并处罚款80余万元。
合规方向:
平台需确保业务真实性,杜绝资金回流;
企业应避免通过平台拆分工资、虚构成本;
建议税务机关完善灵活用工数据监测系统,推动多部门信息互通。
当前争议核心在于如何平衡新业态创新与税收公平,需通过制度优化与技术升级协同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