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国际起源: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期间,罗斯福新政通过《国家劳资关系法》确立解雇保护制度,形成灵活用工雏形。
2. 国内起步:2003年中国首次在政策文件中提及"灵活用工",将非全日制用工纳入规范;2008年《劳动合同法》实施后,企业用人成本上升叠加金融危机,推动灵活用工初步发展。
1. 平台经济催化:滴滴、美团等互联网平台兴起,带动司机、骑手等群体通过平台实现灵活就业,2017年市场规模达3081亿元。
2. 技术赋能:区块链、AI等技术被应用于薪酬结算(如领域灵工的"四流合一"系统)、用工匹配(如薪福多95%精准匹配率),推动行业效率提升40%以上。
3. 政策支持:2020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的意见》,明确将灵活就业纳入国家就业促进体系。
1. 规模扩张:2021年灵活用工人数达9867万(占劳动力26.5%),建筑业占比76.6%;2025年市场规模预计突破万亿。
2. 合规升级:针对虚开发票等乱象,监管部门加强整治(如2021年多地查处数十家违规平台),头部企业通过"数字工牌"、"区块链发票"等技术实现全流程合规。
3. 生态创新:出现集群注册(好活科技)、技能银行(薪宝科技)等模式,构建起覆盖2亿灵活就业者的数字化生态。
当前行业已形成技术(AI财税引擎)、服务(垂直行业SaaS)、合规(动态风控模型)三大核心竞争力,未来将向全球化用工(如科锐国际的跨国匹配系统)和技能增值服务持续演进。
本文已有1人感兴趣,如有需要,您也可以将此网页保存到桌面以便随时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