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用工模式在快速发展的也伴随着诸多法律风险。以下是当前灵活用工领域的主要法律雷区及合规要点分析:
一、劳动关系认定风险
1. 事实劳动关系隐患

若平台控制接单量、定价权或实施罚款管理,可能被认定为劳动关系,需承担社保、加班费等法定责任。
企业将兼职人员固定排班或纳入统一管理(如发放工牌、参加例会),可能被判定为事实劳动关系,面临双倍工资赔偿。
2. 合同签订漏洞
未签书面劳动合同的企业需支付双倍工资(上限11个月),补签合同若未倒签至用工起始日仍可能被追责。
电子合同未获劳动者确认或存在效力争议时,企业可能承担赔偿责任。
二、税务合规风险
1. 虚开发票问题
部分灵活用工平台通过虚构交易链条虚,涉案企业需补缴税款及滞纳金,并面临最高50万元罚款。
福建19家平台因虚开发票被查,波及8000余家企业,涉案金额达200-300亿元。
2. 平台资质陷阱
无资质平台可能涉及非法资金结算、买卖个人信息等违法行为,企业使用此类平台将连带承担税务风险。
三、劳动者权益保障风险
1. 工伤赔偿争议
送餐员、网约车司机等在工作期间受伤,平台可能被认定需承担工伤责任。
返聘退休人员若未购买超龄工伤保险,企业需全额赔偿工伤费用(案例显示单笔赔偿达80万元)。
2. 职业伤害保障缺失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尚未全面纳入社保体系,但试点政策正逐步扩大覆盖范围。
四、用工模式滥用风险
1. 假外包真派遣
业务外包若实际存在人员管理从属性,可能被认定为劳务派遣,需按《劳动合同法》规范。
2. 实习生与兼职滥用
实习岗位与学生专业无关或未投保责任险,企业需承担伤亡赔偿责任。
合规建议
企业侧:优先选择具备资质的合规平台,确保合同流、资金流、发票流三流一致;
劳动者侧:保留考勤记录、报酬凭证等证据,便于维权;
政策侧:关注职业伤害保障试点扩围动态,提前规划用工成本。
灵活用工的合规核心在于平衡效率与公平,避免因短期利益陷入长期法律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