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用工法律指南必看要点

一、劳动关系认定红线

1. 实质重于形式:即使签订《劳务协议》,若存在考勤、服从管理、工作内容属公司主业等情形,仍可能被认定为劳动关系,企业需承担社保补缴和赔偿风险

2. 三类用工关系区分

  • 劳动合同:受《劳动法》全面保护(社保、加班费、解约赔偿等)
  • 劳务合同:仅适用《民法典》,无社保保障
  • 灵活用工:需通过《合作协议》明确非雇佣属性,避免管理权介入
  • 二、社保与工伤责任

    1. 强制参保情形:非全日制用工至少需缴纳工伤保险,全日制用工须缴五险

    2. 工伤责任划分

  • 劳务派遣工由派遣单位承担主责
  • 灵活用工人员可通过商业保险补充保障
  • 3. 退休返聘陷阱:未领养老金+接受管理的返聘人员仍可能被认定劳动关系

    三、税务合规关键

    1. 凭证要求:支付给个人的费用需取得或平台完税证明,否则不得税前扣除

    2. 委托代征资质:选择灵活用工平台时需查验其委托代征资格,确保个税代扣合法

    3. 增值税处理

  • 企业取得6%现代服务发票(平台开具)
  • 个人按1%优惠税率(2025年现行政策)
  • 四、企业操作禁区

    1. 违法分包:将核心业务以"外包"名义转嫁用工责任,可能被认定事实劳动关系

    2. 代发工资风险:通过第三方支付薪资不能切割劳动关系认定

    3. 岗位限制:医生、律师等持证职业不得采用灵活用工模式

    五、劳动者自保指南

    1. 签约三查

  • 查条款:是否明确社保、工时等劳动权益
  • 查管理:是否实际接受考勤、工作指派
  • 查报酬:是否按月固定发放(劳动关系特征)
  • 2. 证据留存:保留工作记录、沟通记录等证明实际用工形态

    > 最新政策动态:2025年人社部正在试点新业态劳动者"职业伤害保障"制度,未来可能替代工伤保险。建议企业定期关注法规更新,可通过司法局基层法治观察点获取属地化指导。

    参考信息

    精心推荐

    热门排行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