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劳务派遣模式
特点:由派遣机构与劳动者签订合同,再派至用工单位工作,形成"雇佣分离"的三方关系
适用场景:临时性/辅助性岗位(如展会安保、保洁等)
优势:转移用工风险,满足短期人力需求
限制:派遣工占比不得超过企业用工总量10%
二、非全日制用工
特点:按小时计酬,日均≤4小时/周累计≤24小时,无需签订书面合同
适用场景:餐饮高峰时段、商超理货等间歇性工作
成本优势:仅需缴纳工伤保险,终止用工无经济赔偿
风险:超时用工可能被认定为全日制劳动关系
三、业务外包模式
特点:将非核心业务整体外包(如物业安保、IT运维等)
法律属性:适用《合同法》,企业与外包人员无直接劳动关系
典型案例:办公区域保洁外包给专业物业公司
四、实习生/兼职模式
1. 实习生

校企合作培养技术后备人才,实习期满可转正式用工
常见于制造业一线岗位(如电工、钳工等)
2. 兼职
适用于查水表、数据录入等零散工作
劳动者可同时与多家单位建立关系
五、退休返聘模式
特点:聘用退休人员从事技术顾问等经验型岗位
典型案例:热工系统优化聘请行业退休专家
风险提示:需注意超龄劳动者工伤认定问题
> 补充说明:部分分类将"项目制用工"或"众包"作为独立类型,但核心逻辑仍可归入上述外包或兼职范畴。企业选择时需结合业务特性与合规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