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责任主体判定
1. 平台用工模式
通过正规灵活用工平台就业的,由平台承担工伤保险责任(需确认平台是否已参保)^[3]
企业直接雇佣灵活用工人员未通过平台的,企业作为雇主承担全责^[3]
2. 第三方责任情形

若工伤由交通事故等第三方造成,侵权方需赔偿,但用人单位/平台仍需履行工伤保险义务^[3][8]
二、参保与赔偿流程
1. 参保确认
灵活就业人员可通过地方社保平台(如南昌"社保卡"App)自主参保^[2]
广东等地已将快递员、司机等10类群体纳入强制参保范围^[4][6]
2. 工伤认定
需在事故发生后1年内申请,提交劳动关系证明、医疗诊断等材料^[5][7]
新业态劳动者可通过线上平台"一键报案",系统自动推送承办机构^[2]
3. 赔偿计算
伤残补助金=工资×伤残等级月数(十级为7个月)^[1]
停工留薪期工资按原福利待遇发放(最长24个月)^[1]
三、维权关键步骤
1. 证据收集

保存、考勤记录、工资流水等劳动关系证明^[5]
第三方责任事故需保留责任认定书等文件^[7]
2. 争议解决
协商无果可申请劳动仲裁,用人单位未参保的需全额赔偿^[5]
企业违规将普通员工改为"灵活用工"参保的,可向社保机构举报^[6]
四、地区政策差异
广东:明确10类灵活就业人员参保资格,严查企业违规参保行为^[4][6]
南昌:实现职业伤害"用工备案+线上报案+快速调查"全流程数字化^[2]
> 提示:建议通过人社部官网"工伤赔偿计算器"预估算赔偿金额,并注意各地政策时效(如广东新规有效期至2027年)^[1][4]。